臺北帝大的數學教育

臺北帝大的數學教育

 

臺北帝大的講座制

1919年,第一次世界大戰甫結束,世界各地吹起「民族自決」的號角。當時在日本統治下近25年的台灣也不外於此世界潮流。在社會有識之士推動之下,總督府殖民改採一視同仁的「內地延長」思維,透過在台日人的策畫,於距今約90年前的1928年成立了臺北帝國大學。帝大成立或可減少台灣學生赴日留學的人數,讓台北高校畢業生留在台灣接受高等教育。

臺北帝大不像現在台灣採用英美系統的「科系」,而是以日本習自歐陸傳統的「講座制」,偏重大學的「學術研究」而非教育。一般來說,每個講座底下設有講座教授、助教授、助手與學生,有自己的經費,專攻各自專業領域,形成各種講座派系的學風。

擘劃臺北帝大、後來成為大學總長的幣原坦曾說:

「身在台灣開設的大學,在其環境內,舉凡能供為利用之事物,即應努力作到物盡其用的境地。」

所以臺北帝大創立初始,即強調立足台灣的特色,而隨時間也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學術風格。

%e7%90%86%e8%be%b2%e5%ad%b8%e9%83%a8%e5%ad%b8%e7%a7%91%e8%ac%9b%e5%ba%a7%e5%88%86%e5%b7%a5%e9%85%8d%e7%bd%ae%e5%9c%96

圖1. 理農學部學科講座分工配置圖,圖中括號為該講座教授出身的學校。

(引用自張幸真,〈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-以台北帝大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)。

 

臺大數學系的前身:數學講座

帝大時期的數學講座,設在理農學部之下。說到理農學部,不能不提大島金太郎這號人物。因為臺北帝大設立的原址,本來是1919年成立的台灣高等農林學校。台北帝大合併了高等農林學校,時任農林學校校長的大島金太郎,轉任理農學部第一任部長(任職期間1928-1934年),擘劃「理農一體」的前景。

大島畢業自北海道帝國大學,這所帝大有著民主主義與對新天地懷有熱情的殖民開拓主義的傳統,所以他重視「理農合一」,認為「理為農的基礎」。此外,跟隨他的教授多出身北海道或東北帝國大學系統,與文政學部多以東京與京都帝大為主相當不同。後來因長久以來「重農學輕理學」的資源分配,再加上日本南進政策激化下,軍方亟需獲取南方資源(如成立海南島學術調查團),故更加倚重熱帶農學的研究,這導致1943年理農學部分家,理學部獨立。但從高等農林學校轉入帝大,全期擔綱數學講座的松村宗治依然是出自東北帝大。

數學講座於1929年設在理農學部下,但它不屬於任何學科,主要教授數學與數理統計學相關課程。雖然它是個「講座」,理應有上述教授或助教授等人員編制,但實際上只有出身日本奈良的松村宗治作為教授,底下無其他助手或學生,整個帝大時期也無學生進入數學講座專攻。不過從《臺北帝國大學一覽》中可看到其實尚有一位助手服部博協助數學教學,與兼任台北帝大附屬農林專門部講師;並於1939年後,轉為專任農林專門部教授。另外,當時台北高等學校(今台灣師範大學)的數學教授加藤平左衛門也作為兼課講師,來協助教學。

%e7%90%86%e5%ad%b8%e9%83%a8%e8%ac%9b%e5%ba%a7%e9%85%8d%e7%bd%ae%e5%9c%96圖2. 理學部講座分工配置圖。

(引用自張幸真,〈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-以台北帝大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〉)

參考資料:

霍崇熙、莫宗堅,〈數學系史〉,刊登於「臺大數學系」網頁。

康明昌,〈台灣大學數學系五十年代〉,刊登於「臺大數學系」網頁。

張幸真,〈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-以台北帝大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〉,2003。

發表留言